白云区,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位于广州市城区北部,东邻增城区,西界佛山市南海区,南连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黄埔区4城区,北接花都区和从化区。总面积795.79平方千米。
白云区名称来源于境内的白云山。三元古庙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一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三元里人民在三元古庙前誓师抗英,写下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自发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第一页,为广州市、广东省以及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截至2018年,白云区下辖18个街道,4个镇,常住人口271.43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962.3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3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6.7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95.3亿元,三次产业比重是1.5:17.2:81.3。
历史沿革
商周时期归属南越。
秦代,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归属南海郡番禺县。
汉代因之。
三国东吴时归属广州。
隋唐之后归南海。
自北宋中期起,区境东部、北部属番禺,西南部归南海。
明清朝代,归属番禺县慕德里巡检司、鹿步巡检司、南海县金利司、三江司。
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孙中山以大元帅命令核准广州市区域东至东圃、车陂,南至河南黄埔(村),北至白云山脚,西至增埗对河两小岛。民国二十年(1931年),番禺县属有部分村庄划入广州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六、七月旬,广州市区扩大,北郊、西郊和东郊原来归属番禺县、南海县的彬社、公和、敦和、崇文、沥滘、车陂、石牌、冼猎杨、龙洞堡、上下恩洲划归广州市管辖。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年10月,广州市沦陷。划入广州市的十个乡仍划归番禺、南海两县管辖。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广州市乃将十乡归市属列为郊区,设恩洲、龙洞堡、石牌、冼猎杨、彬社、公和、敦和、崇文、沥滘、崇文9个郊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市政府第55次会议议决将市郊9个区调整为6个郊区。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1月第一次进行市属区域调整。郊区调整为7个行政区。
1951年6月,7个郊区又调整为4个郊区。
1953年6月,黄埔区从番禺划入广州市属。
1954年6月,又将4个郊区合并为3个郊区。
1956年6月,将3个郊区合并为广州市郊区。
1958年1月,番禺县珠江河以北地区划归广州市,番禺县属17个乡,1个镇,23个墟市,474个自然村,34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与增城县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28个自然村,一同划入广州市郊区。同年8月,郊区成立12个人民公社。年底,郊区4个公社划出与花县合并为广北县。原郊区所属8个公社划为近郊。
1959年3月,由于国务院没有批准广北县的设置,原郊区划出给花县4个公社划回郊区,恢复广州市郊区的设置。
1960年6月,城市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撤消郊区,成立2个以工矿企业为中心的人民公社。7月改为区。
1962年5月,芳村、江村、黄埔3个区合并成立郊区。
1965年3月,郊区人和、江村、石龙3个公社及江高镇、雅瑶农场划给花县。1967年1月又重新划回郊区。
1973年5月至1975年5月,原黄埔公社7个大队与萝岗公社7个大队从郊区划出组成黄埔区。
1985年5月,原郊区所属2个区公所和4个街道划出成立天河区。原郊区所属鹤洞区公所和白鹤洞街、芳村街划出成立芳村区。
1986年5月,原郊区所属新滘区公所和赤岗街划给珠海区。
1987年1月,国务院批准,广州市郊区更名为白云区,列入城区建制。辖石15个镇,5个街道和一个渔业联社。
1987年8月,天河区同和镇及其所属的行政区域范围划归白云区管辖。同和镇的行政区域范围,除原管辖的同和、京溪两个村外,新市镇管辖的东平、永泰和三元里街管辖的柯子岭村划归同和镇管辖。
1988年11月,设置雅瑶镇,管辖原神山镇所属雅瑶村、雅瑶旧村、邝家庄、三向、岑境五个村。撤销槎头街,设置松洲街。石井镇螺溪村、河沙村、坦尾村划归松洲街管辖。12月,设置景泰街。管辖广园、景泰、云苑等新居民区。
1994年11月,设立同德街道。同德街以同德村为基础,同德村从石井镇划出。
1995年4月,设置良田镇。竹料镇八个村的行政区域划归良田镇管辖。
1999年8月,设立黄石街道。黄石街管辖原新市镇的江夏、陈田2个村委会和江夏、外语学院2个居委会及原石井镇马务村的黄石花园和祥景花园2个小区。
2000年4月,设置新景街道,管辖原新市镇的棠涌、萧岗2个村委会和白云、棠涌、萧岗、汇侨、南航新村5个居委会;设置棠景街道,管辖原新市镇的棠溪、远景2个村委会和远景、合益、棠溪、新市一、新市二、侨爱苑6个居委会。
2000年9月,原市农工商集团公司12个行政村移交白云区管理。景泰街接收柯子岭村;同和镇政府接收京溪村、同和村、永泰村、东平村;萝岗镇政府接收黄陂村、八斗村华沙村;九佛镇政府接收山龙村、迳下村、红卫村、长庚村。
2000年11月,白云区西郊、河沙、坦尾村划入荔湾区。
2001年6月,撤销同和镇,设立同和街、京溪街、永平三个街道,从7月10日起正式运作。
2002年8月,撤销石井镇,设立石井、金沙两个街道。撤销新市镇,设立嘉禾街、均禾两个街道。撤销蚌湖镇并入人和镇。
2002年9月26日起,雅瑶镇划归花都区管辖。
2003年4月,撤销萝岗镇,设置萝岗街道。5月,萝岗街道辖内行政事务移交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管理。7月,新景街道更名为新市街道。
2004年,神山镇并入江高镇,龙归镇并入太和镇;竹料镇、良田镇、九佛镇并入钟落潭镇。
2005年7月,为配合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将钟落潭镇九佛片(原九佛镇)划归新成立的萝岗区管辖。矿泉街划归越秀区管辖。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87年1月23日,广州市郊区更名为广州市白云区,列入广州市城区建制。面积1042平方千米。此时,白云区辖12个镇、3个行政街。
1987年4月,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将原白云山农场辖下的5个行政村及同和、京溪2个居民点组建为同和镇。
1988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从三元里街划出广园、景泰、云苑等新居民区,成立景泰街;11月,从神山镇划出邝家庄、岑境、新村、旧村、三向等自然村,成立雅瑶镇。
1989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从石井镇划出螺涌、松南、松北、河沙、坦尾等地域,成立松洲街。
1994年11月18日,经省政府批准,从石井镇划出同德村及新建的大型居民区,成立同德街。
1995年4月14日,经省政府批准,从竹料镇划出良田、白沙、金盆、光明、陈洞、华坑、安平、沙田等行政村,成立良田镇。
2000年6月,从新市镇划出远景等村,成立棠景街;划出棠涌、小平等村,成立新景街;划出江夏等村,成立黄石街。
至2000年底,白云区下辖15个镇、8个行政街;共有194个行政村、199个居民社区。
区划现状
截至2018年,白云区下辖18个街道,4个镇。白云区人民政府驻景泰街道广园中路23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白云区位于广州市老城区北部,东邻增城,西界南海,北接花都、从化,南连黄埔、天河、越秀、荔湾4区,介于东经113°08′36″—113°34′52″、北纬23°07′03″—23°25′53″之间,东西极限长为44.4千米,南北极限长为33.6千米,总面积795.7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地貌特征
白云区位于粤中低山与珠江三角洲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部与东北部高,西部和南部低。大致以广从断裂带和瘦狗岭断裂带为界,广从断裂带以东,瘦狗岭断裂带以北,是白云山—萝岗低山丘陵地区,中有山间冲积平原点缀,如南岗河冲积而成的萝岗洞,金坑河冲积而成的穗丰、兴丰两个小盆地,良田坑冲积而成的白米洞,凤尾坑冲积而成的九佛洞等。广从断裂以西,主要是流溪河冲积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
北部及东北部以低山为主,谷深,坡陡,基岩是坚硬的、块状的变质岩和花岗岩。在低山的边缘地带,如新广从公路东侧、旧广从公路大源以南两侧,展布着一系列丘陵,其基岩是抗风化力较弱的中粗粒花岗岩,故山顶浑圆,山坡平缓。
在丘陵区的南部边缘,沿瘦狗岭断裂走向是一片带状的台地,区境内西起王圣堂,依次是走马岗、桂花岗,接天河区境的横枝岗、瘦狗岭、下元岗,一直延伸到区境萝岗的火村、刘村。白云山西麓,是丘陵与山前平原相接地带,并展布着一系列北东向的山前洼地和台地,与冲积平原相间,组成了流溪河波状平原。
地貌类型
(1)陡坡低山丘陵地形。属侵蚀构造地形,主要分布在白云山一带及九佛、良田、太和等镇的东部,以花岗岩组成为主,其次是变质岩。一般山丘海拔在100~300米之间,其中位于太和、良田交界的本地区最高峰———帽峰山主峰海拔534.9米,此外,白云山的主峰摩星岭海拔372米,位于九佛北缘的杨大岭海拔349米,位于良田与钟落潭交界处的寻岭海拔313米。这些山岭坡度一般在30°~40°,水系呈树枝状,切割较强烈,上游呈“V”字形河谷,雨后常见跌水。
(2)缓坡低山丘陵地形。属剥蚀侵蚀地形,主要见于萝岗一带,多系花岗岩组成,部分是变质岩。海拔一般在100~200米之间,其中黄陂的牛头山海拔362米,岭头的鹤斗顶海拔331米,暹岗大山海拔288米,黄登的大岭头海拔279米。山丘的山顶浑园,坡度25°~30°,流水切割较密,但深度小,多呈缓坡谷状。
(3)丘陵台地地形。也属剥蚀侵蚀地形,主要分布在萝岗镇的南部,是由花岗岩或变质岩组成,海拔在100米以下,坡度约25°,接近准平原化,在边缘地带往往发育冲沟,水土流失较明显。
(4)河谷阶地与山前平原台地。属侵蚀堆积地形,区境内河谷较发育,但一般保存不完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级:第三阶地已被破碎成残丘状,呈零星分布,阶地海拔22~25米,高出河水面12~15米,为基座阶地或堆积阶地。主要分布于广花平原及流溪河两岸。第二级阶地保存较好,呈残丘状,一般海拔15米,高出河水面4~5米,阶地面平坦,属堆积阶地。主要分布在流溪河钟落潭段两岸。第一级阶地一般高出河水面2~3米,阶地面平坦。与珠江三角洲平原相连,一般呈带状,属基座阶地。主要分布在流溪河竹料段、蚌湖段及江高、石井段的沿岸。此外,在钟落潭、良田、太和、龙归、新市等镇均有山前平原,地势平坦,主要是由粘土、亚粘土、中粗砂、砾石及卵石等组成,厚度一般在10~20米之间,最深的有36.8米。
(5)河流冲积平原,主要分布在三元里至嘉禾地区,地势平坦、宽广,偶有零星小丘点缀其上。海拔相当于二、三级阶地,少数地段有积水洼地,可能是旧河床或牛轭湖的遗迹。
(6)珠江三角洲平原,属河海堆积地形。白云区境西南部,包括石井镇南部、新市镇东南部及松洲、同德等街道范围,是由西江、北江与东江等3个三角洲互相连接而成的复合三角洲,同时又是海侵时期沉积物覆盖的三角洲平原。平原地面平坦,水网密布,也有残丘点缀,有河漫滩和江心洲发育,第四系沉积一般在15~20米之间,最厚有60米。
山峰
白云区内山脉属九连山余脉,从东北向南及向西南伸延,形成区境东北和东部大片丘陵山地,其中有多座海拔300米以上的山岭。
帽峰山:位于区境东部,北起华坑,南至罗布洞,东至沙田,西至头陂,面积约30平方公里,有30多座大小山峰。主峰莲花峰,海拔534.9米,是全区最高峰。山上遍植松、杉、竹和杂树,林木郁葱,植被茂密。1963年,建有区属帽峰山林场,专管山上林木,经营面积28平方公里。
白云山:主峰摩星岭,海拔372.3米,山上可俯瞰广州全城和浩瀚珠江,称天南第一峰。山体南北走向,山中巨石峥嵘。东部悬崖峭壁;西部坡度较缓,松林茂密,景色宜人。白云山名胜古迹甚多,历代文人多有题咏。自宋代以来,多次被选为“羊城八景”之一。
杨大岭:位于九佛圩东北,海拔349米,东边部分山麓属增城县。北接从化青幽、九耳两山。山下有腰坑、水响两支涧水。
武台山:位于九佛西南,北起重岗,南界增城。海拔336米。山上曾种梅成林,景色清幽。 寻岭 位于九佛镇莲塘以西,良田镇陈洞之东北,钟落潭镇茅岗之东南,海拔313.3米。
葫芦山:位于良田镇陈洞西南,海拔331米,又称葫芦岭、葫芦石。
洞旗峰:位于太和大源西南,同和东北,海拔314米。旧广从公路的金盆岭隧道就在洞旗峰西南面穿过。
气候特征
白云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环流盛行。冬季处于大陆高压东南边缘,多吹来自大陆的偏北风,因有南岭等山脉作屏障,阻隔北方南下寒潮,又可使冷空气锋面停滞,形成阴雨,故冬季不致严寒干燥。夏季主要受太平洋高压影响,多吹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因南岭山脉及区内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形特点,可截留大量水蒸气上升成雨,故夏季不至于酷热。
热量丰富,雨量充沛,霜雪稀少,四季分明,春夏之间多暴雨,夏秋之间多台风。年平均气温21.8℃;7月,平均气温28.4℃,极端最高气温38.1℃;1月,平均气温13.3℃,极端最低为0℃;无霜期达345天;年降雨量1694毫米,4月至9月雨量占82.1%。
水文概况
白云区境内的河流属珠江水系。因受地势影响,河流多从东北流向西南,从东流向西或从北流向南,分别流入珠江、白坭河、流溪河,也有少数经天河区流入东江。主要河流有流溪河、白坭河、珠江(西航道)以及南岗河等。
流溪河
发源于从化桂峰山,因由众多溪流涧水汇集成而得名。干流长157千米,集水面积2300平方千米。从白云区东北部钟落潭镇 湖村入境,至鸦岗村附近三江口与白坭河汇合流入珠江西航道。白云区境内干流长50千米,集水面积529平方千米。建成人和拦河坝,引水流量2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2万亩。各支流建成多个水库,库容共4303万立方米,控制集雨面积59.8平方千米。
白坭河
又称巴江河,发源于花都市天堂顶,于洲咀口汇合新街河流入白云区。经神山、江高两镇至石井镇鸦岗附近三江口汇合流溪河,流入珠江西航道。干流全长53千米(区境河段长约10千米),集水面积788平方千米。
珠江
广州市境内珠江干流长52千米(以前航道计),白云区境内河段长16千米,境内集水面积129.704平方千米。珠江在区内的主要支流有石井河、新市涌。
发源于萝岗木岭,经长平、水西、罗岗、火村等村流入黄埔区至南岗口流入东江。全长27千米,集水面积145平方千米。在白云区境内河段称木强河,长16千米,集水面积97平方千米。上游建有水库,库容816万立方米,控制集水面积7.6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水资源
白云区的浅层地下水分属丘陵区和平原区两种类型。丘陵区的地表面积共816平方千米,地下水径流模数为28.5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2.326亿立方米。平原区的地表面积共450平方千米,地下水径流模数为27.4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1.233亿立方米。合计浅层地下水年径流量为3.559亿立方米。
据地质部门对白云区地下水资源勘查资料显示,在区境西北部广花平原的下面,有大面积深层地下水,是最具开发价值的地下水资源。在137个钻孔中,有28个钻孔单位涌水量大于3升/秒,其中鸦岗9号孔达9.5升/秒,均属强水层:其余为少于3升/秒的弱水层。
矿产资源
能源矿产:
①煤矿:白云区内新市镇嘉禾、五边,石井镇夏茅一带有煤矿。嘉禾煤矿区面积约28平方公里,共分8个井区,属上二迭统龙潭组含煤地层,共含煤15~17层,其中11号煤层为主采煤,平均厚度1.19米。
②地热:沿广从断裂两侧有地热资源。这一带地下水系发达,地热通过深大断裂引导上升,加热了地表往下渗的常温水,故多温泉。区内矿泉地区的温泉早已开发,建有矿泉游泳场。
金属矿产:
①有色金属:白云山麓从磨刀坑至天河龙洞一带的花岗石、石英石矿脉中,含有钼、铋、锌等有色金属。
②贵金属矿产:在太和穗丰黄麻塘及兴丰村一带,有大、小36条金矿脉,有原生金矿和次生砂金2种形态的黄金矿藏。并有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等伴生矿。
③稀土矿产:在九佛蟹庄及萝岗一带花岗岩体中,有稀土矿,以中轻富稀铕土为主。
非金属矿产:
①冶金辅助原料:
耐火粘土:在神山郭塘、人和一带,含丰富的软质耐火粘土,主要产于第四系冲积层中,一般深度在2.5~8米左右,厚度2米以上。另嘉禾煤田有硬质耐火粘土,为全省唯一的硬质粘土矿。
硅石:硅质岩及砂岩层状矿床主要分布于区内石龙一带。
石英沙:在江高镇流溪河上的一级阶地的沉积层内,含较大量石英砂,宽约1公里,厚度2~3米。
②建筑材料矿产
石灰石:区内西北部雅瑶一带,含大量石灰石,厚度约200米,可露天开采。
花岗石:分布在东北部、东部丘陵地区,面积共500多平方公里。有的丘陵除表面是风化层外,整个山体都是花岗岩;有的山头则巨石裸露,极易开采。
粘土:区内丘陵地带,含有大量黄、红粘土。神山、江村、钟落潭、竹料等地的垅状台地中也有大量黄土可用于建筑。
河沙:流溪河河床、河滩及其支流河滩有大量河砂。
白鳝泥:神山、郭塘、人和、太盛等地有白鳝泥。
化工原料矿产:
白云区内龙归盆地有硝盐矿床,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始新统的岩层内。盐层自上而下是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主要矿物为岩盐和无水芒硝,伴生硬石膏、方解石、白云石、钙芒硝等。其中以夏良村一带储量最为丰富。
植物资源
林木:马尾松、水松、湿地松、罗汉松、池杉、水杉、落羽杉、大叶桉、细叶桉、柠檬桉、木麻黄、黄杨、苦楝、荷木、南洋杉、银华、石栗、刺桐、黄槐、橡胶榕、大叶榕、细叶榕、高山榕、斜叶榕、菩提榕、水石榕、乌臼、红花楹、法国梧桐、柚木、黄梁木、鸭脚木、黄牛木、半枫荷、宫粉紫荆、台湾相思、大叶相思等。
竹:撑篱竹、丹竹、青皮竹、紫竹、水竹、毛竹、勤竹、篱竹、大头甸、甜竹、车筒竹、观音竹、凤尾竹、崖州竹、黄金间碧竹、烂眼竹、佛肚竹等。
草: 鹧鸪草、芒草、纤毛鸭嘴草、岗松、画眉草、野香茅、山芝麻、野牡丹、竹节草、酸藤子、狗尾草、鼠尾粟、雀稗、瓜子菜、岗梅、岗稔、台湾草、油草、红草、蒲草、天鹅绒草、两耳草、地毯草、阶前草、紫苏、辛夷花、薄荷、蒲公英、鱼腥草、鸭跖草、木芙蓉、臭草、忍冬、野菊花、颠茄、地胆草、排风藤、田基黄、白花蛇舌草、满天星、凤尾草、石荷叶、半枝莲、抱石莲、白花蛇舌草、天葵草、夏枯草、穿心莲、野荞麦、崩大碗、鸡爪莲、辣蓼、鸡眼草、水蜈蚣、灯笼草、芦根、茅根、紫草、板兰根、龙胆草、败酱草、骨碎补、鹅不食草、香附子、益母草、瓜子金、银线草、大蓟、白茅根、仙鹤草、旱莲草、铁苋菜、铺地锦、七星草、紫珠草、藿香、石菖蒲、鸡骨草、金钱草等。
动物资源
禽:燕子、麻雀、画眉、白燕、翠鸟、灰鹤、鹳、白鹇、锦鸡、黄莺、虎皮莺、槟榔雀、雉鸡、山麻、鹧鸪、乌鸦、斑鸠、白颈鸦、啄木鸟、伯劳、鹰、杜鹃、野鸭、鹌鹑、白鹭、鸬鹚、白头翁、高髻冠、青丝、了哥、沙鹤、长尾仙、布谷鸟、禾鹄、喜鹊、田东鸡、海棠鹅、禾花雀、白鹤、猫头鹰。
兽:建国前及建国初期,区内丛林地带有多种野兽,主要有山猪、豺狗、果子狸、穿山甲、水獭、华南虎等。山猪、老虎等山兽基本绝迹。
水产:鲥鱼、龟、鳖、白饭鱼、笋壳鱼、蓝刀鱼、庵鱼、班鱼(乌鱼、生鱼)、螗虱鱼、白鸽鱼、鲈鱼、鳊鱼、马脐鱼、卿鱼、黄鳝、白鳝、螃蟹、虾、蛙、蚬、石螺、田螺。
交通运输
交通
2017年,白云区公路里程年底到达数为1539.49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87.84千米,一级公路121.42千米,二级公路197.1千米,三级公路223.62千米,四级公路554.98千米,等外公路254.53千米。
公路
广佛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广州环城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公路、华南快速干线等高速公路,105国道、106国道、107国道、321国道、324国道穿白云区境而过,广汕、广从、广花、兴泰、罗南、沙泰等省道,机场快速干线行经区境。
铁路
白云区境内有京广铁路、广三铁路,华南最大的铁路编组站“京广铁路江高编组站”也坐落在区内。
轨道交通
地铁二号线、三号线行经白云区境。
航空
白云区有新、旧白云国际机场。
运输
2018年,白云区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为6974.32万人次,同比增长5.9%;机场货邮行吞吐量为249.33万吨,增长6.6%。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18年,白云区科学技术财政支出3.06亿元,同比增长35%。全区拥有国家、省、市级各类科研机构17家、重点实验室4家、工程技术中心86家。共有孵化器19个、众创空间11个,面积50.82万平方米,累计入驻孵化项目(团队)超过1000个,孵化器毕业企业114家,获得投融资约1.1亿元。新增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2家、高新技术企业365家,新增科技企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孵化面积9.53万平方米。专利申请量为18144件,同比增长57.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603件,占专利申请量的14.3%.同比增长69%;实用新型8995件,占49.6%;外观设计6546件,占36.1%。专利授权量为10502件,同比增长42.6%。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542件,占专利授权量的5.2%,同比增长25.5%;实用新型5214件,占49.6%;外观设计4746件,占45.2%。查获假冒专利线索134条,自主立案134件,已全部办结;受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4件,已结案13件;参与46次执法,处理展会知识产权侵权纠纷20起,结案率达到100%。全区共集聚市级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196名。申请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且通过评委会审核人数766人,其中,高级职称230人,中级职称231人,初级职称305人。通过专业技术资格考核认定且取得专业技术职称人数293人,其中,中级职称22人,初级职称271人。全区共有45条城中村进行光纤改造,150个无线热点免费为公众提供服务,全区电子政务网络覆盖区直单位、镇街、村居,共约515个接入点。
教育事业
截至2018年末,白云区共有各类学校609所,比上年增加16所。其中,普通中学75所,比上年增加5所;职业中学3所;小学177所,比上年减少4所;幼儿园330所,比上年增加1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比上年减少3所;职业技术培训机构23所,比上年增加4所。实际招生10.09万人,在校学生33.17万人,毕业生8.77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实际招生2.05万人,在校学生6.16万人,毕业生1.88万人;职业中学实际招生0.07万人,在校学生0.23万人,毕业生0.11万人;小学实际招生3.04万人,在校学生16.12万人,毕业生2.25万人;幼儿园实际招生3.32万人,在校学生9.06万人,毕业生3.34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0%。截至2018截至2018年末,白云区,白云区教职工2.92万人,同比增长2.6%,其中,专任教师2万人,增长0.3%。
文化事业
截至2018年末,白云区共有1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1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5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区级文化馆1间,街镇文化站22个,文化广场426个。组织各类文艺活动813场次,送书下乡8万册,送电影下乡达到1578场次,比上年增加22场次。有图书馆26间,比上年增加2间,总藏书量达到62万册,比上年增加7.1万册,视听文献7342件(套),电子图书30.64万册,2018年,白云区图书借还73.67万册次,馆内流通94.9万人次。有街镇图书室368个,总藏书量达32.5万册,图书借还28.11万册次,流通40.33万人次。有区级档案馆1间,收藏全宗档案132件,均可用计算机检索,共收藏档案13.85万卷。白云有线电视用户12.5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70%。
体育事业
2018年,白云区共建设健身路径87条、足球场2个、水泥篮球场11片,下拨乒乓球台181张。全区体育设施覆盖率高达100%。共组织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123次,有26万人次参加。其中,组织参加市级体育活动8次,区组织体育活动27次,各镇街组织体育活动88项(次)。举办竞技体育比赛6次,输送体育人才14人。白云区籍运动员参加市级以上竞赛获得第一名96人次,第二名85人次,第三名85人次。在广州市青少年锦标赛中,白云区830人参加27个比赛项目,获得体育竞技组奖牌160枚,其中,金牌55枚,银牌42枚,铜牌63枚。体育彩票销售额9.08亿元,其中,电脑型彩票销售总额为8.33亿元,即开型彩票销售总额为0.75亿元。
卫生事业
截至2018年末,白云区共有卫生医疗机构709个,医疗病床位数19937张,工作人员26885人。其中,执业医师6853人,执业助理医师654人,注册护士10183人,药剂人员1086人,检验人员632人。2018年,白云区门诊诊疗1757.08万人次,入院人数42.14万人,平均每千人口床位数7.35张,年床位使用率为79.13%。
劳动就业
2018年,白云区城镇失业人员登记总人数19764人,其中“4050”人员10479人。实现失业人员就业人数15693人,其中“4050”人员8739人。期末尚有登记失业人员3517人,失业人员就业率达79.4%。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人数4627人,培训农村劳动力人数4432人,转移就业人数3406人,转移就业率为73.61%。
社会保障
2018年,白云区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5.2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78万人。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301.16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分别有600.6万人次、609.07万人次、581.11万人次、570.62万人次和658.92万人次,五大险种征缴金额共计90.23亿元。
社会福利
截至2018年末,白云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99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23人。低保标准提升至每人每年11400元。全区22个镇街完成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街道实质性开展“3+X”居家养老服务,建成1个区级和22个镇(街)级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全部由专业社会组织运营。年末有养老机构33家,机构床位1.71万张,其中当年新增养老机构床位975张,城乡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开设助餐点143个,日均服务达3000人次,覆盖278个社区和118个行政村,累计服务71.64万人次,为190名政府资助老人提供医助药、家居清洁等家政服务。审批低保2871户,发放低保金3462.8万元。
基础建设
2018年,白云区有156个“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建设高质量推进,累计完成投资430亿元,120个项目开工在建,27个项目建成竣工。推进36宗国家、省、市重点设施项目建设,完成征地6672亩、拆迁补偿227万平方米,均居广州市第一。投入超25亿元,推进54项市政道路建设,空港大道三期等15个项目新开工建设,三元里大道等16个项目基本完工,新建或升级改造市政道路31.6千米。加快辖内6条地铁线路建设,14号线一期正式通车。广州白云火车站、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全面开工建设,大朗货运站与南沙试点“海公铁联运”,开辟“一带一路”物流新通道。新增4G基站700个,敷设光缆5500千米,新建供水管网1221千米,北部水厂建成通水。投入19亿元,建成电力主配网工程873项,供电能力再次提升近10%,基本解决城中村用电难问题。实施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精准补助。新建、改建公厕100座。投入2.6亿元,实施200宗环境提升项目,完成72千米街区道路和村道改造。成功创建3个市级、22个区级容貌示范社区。
环境保护
2018年,白云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305天,达标比例达83.6%,其中,环境空气质量属优95天、良210天、轻度污染56天、中度污染4天,未出现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超标污染物为二氧化氮。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9微克/立方米、47微克/立方米、56微克/立方米、33微克/立方米,臭氧日最大8小时均值第90百分位数浓度为159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为1.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二氧化氮未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臭氧和一氧化碳百分位数浓度均达标。降尘量年平均值为4.2吨/平方千米·30天,达到广州地区暂行标准。硫酸盐化速率年平均值为0.103毫克S03/100平方厘米·碱片·日,达到国家暂行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8.3分贝,达二类区标准,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6分贝。乡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6.7%。
截至2018年末,白云区共有市政公厕203座,水冲公厕率为100%。市容环卫专用车辆898台,比上年末增加59台。环卫从业人数9000人,比上年增加1000人。道路清扫保洁面积4070.6万平方米,机械化清扫723千米。生活垃圾清运量159.3万吨,均实施无害化处理。粪便无害化处理量0.6万吨,粪便处理率达100%。年末有公园82个,占地面积783.67公顷。建成区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8478.34公顷,绿化覆盖率为50.62%。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为7902.18公顷,绿地率为47.18%,其中公共绿地面积为4636.0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7.08平方米。
安全生产
2018年,白云区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39起,同比下降6.1%,死亡87人,同比下降2.2%,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其中,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未发生事故;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共发生事故123起,死亡70人,同比分别上升2.4%、9.4%;建筑业共发生事故8起,死亡9人,同比分别下降55.6%、50%;商贸制造业共发生事故7起,死亡7人,同比均上升16.7%;其他行业共发生事故1起,死亡1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443人,同比下降11.2%。
历史文化
方言
白云区以粤方言为主,其次为客家话,也有个别居民点讲潮汕话。粤方言占全区总人口的90%。客家方言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左右。此外,在钟落潭镇钟落潭村的联合庄,有100多户约450人讲潮汕话。
文物遗迹
白云区三元古庙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一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三元里人民在三元古庙前誓师抗英,写下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自发斗争并取得胜利的第一页,为广州市、广东省以及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升平社学和石井桥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元里人民为抗击英军,联合北郊近百乡农民组织抗英义勇,成立了升平社学,社学社学旧址内现保存有"众志成城"、"气慑鲸鲵"、"义维桑梓"、"藩篱永固"等石匾。石井桥是近代史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现在石井桥石栏板上面,还留有当时侵略军炮击的弹洞。此外,还有陈子壮抗纪念馆、石门贪泉、曾氏大宗祠、北帝庙、金刚禅寺等一批具有历史文化积淀资源。
特色小吃
太和烧排骨
太和烧排骨最大的特点就是选用上等肋排,配以多种香料腌制,用当地的荔枝干柴烧制,外焦里嫩,多汁鲜嫩,最与众不同的是以整条肋骨为菜,口感酣畅淋漓,极具西北味道。
山水河粉
沙河粉是广州一种大众化的米制品。因此粉最早出自沙河镇而得名。其做法取白云山上九龙泉水泡大米,磨成粉浆蒸制,切条而成。沙河粉有百多年历史。其粉洁白薄韧,食法有干炒、湿炒、泡(汤粉)食、凉拌等。沙河粉最初产于广州沙河镇而得名。炒者柔韧劲道,香味浓郁;泡者白嫩滑软,清爽不腻。
帽峰山烧鸡
选用当地农民放养的走地鸡为原料,配以玉桂、五香、八角等十多种药材泡浸,将腌制好的鸡吊在泥炉里,分别用荔枝、松枝、芭蕉叶来烤,香味各异,鸡身的皮被烧得焦红香脆,肉多汁而嫩滑。由于鸡本身包含的油分不同,又可以做成“干烧鸡”和“湿烧鸡”两种。
龙归烧肉
烧猪肉的历史悠久,1400年前,《齐民要术》中称为“炙豚”。在清代“满汉全席”上亦为上菜之一。此品选肥瘦均匀中猪为料,宰净后,以五香粉、精盐、腐乳等酱料、糖、蒜、汾酒腌制入味,明炉烧制而成。白云区太和、龙归两地烧制的烧肉,烧前将猪皮刺穿,用木炭烧成,称为麻皮烧肉,以其入口酥脆,肥而不腻、甘香味美而闻名。
白云猪手
白云猪手是广东省广州地区特色传统名菜之一。广州几乎每个酒楼都设有这菜式。以猪手为主料,沸水煮至软烂,捞出晾凉后加调料凉拌,即可食用。其特点是酸中带甜,肥而不腻,皮爽脆,食而不厌,骨肉易离,皮爽肉滑,是佐酒佳肴。